- ·上一篇文章:巴西举行中巴建交45周年研讨会
- ·下一篇文章:长春完善“诚信”制度整治房地产企业失信
浓缩中国麻风防治成效 麻风村里建成麻风历史博物馆
中新网洱源7月27日电(记者 王祖敏)7月27日,农历6月25,是白族火把节。一个以麻风为主题的博物馆就在这个盛大的民族节日里于昔日的麻风村、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山石屏村揭牌开馆。
7月27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建的山石屏麻风历史博物馆揭牌开馆。 王祖敏 摄
这个特殊的乡村博物馆以最“原生态”的形式展现了麻风村这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中国乡村自治组织6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浓缩了新中国70年来在麻风防治、乃至疾控领域的巨大成就。
展示山石屏村60多年发展历程的部分图片和史料陈列室。 王祖敏 摄
据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副会长杨军介绍,山石屏村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洱源县山石屏麻风院。当时,这里没有房屋、没有耕地、没有道路,是典型的与世隔绝的“孤岛”。60多年来,山石屏共收留400多位麻风患者。1990年,在世患者全部治愈,2014年更名为山石屏村,摘掉了“麻风村”帽子,目前在村里疗养的麻风康复者还有44人。
山石屏村麻风历史博物馆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建,博物馆创建人、洱源县疾控中心名誉主任李桂科医生担任博物馆馆务委员会主任。
原貌复建的上个世纪50年代麻风病人居住的垛木房里,重现了上个世纪50-60年代麻风病人的生活场景,及其开荒种地、自食其力的生产状况。 王祖敏 摄
38年来驻守山石屏村、曾获中国“最美医生”称号的李桂科,如今也是山石屏村的党委书记。他告诉记者,博物馆分为三个展区:一展区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以实物形式展示当时村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二展区是一栋原貌复建的上个世纪50年代麻风病人居住的垛木房,6个房间里原景重现了上个世纪50-60年代麻风病人的生活场景,及其开荒种地、自食其力的生产状况等;三展区是原状修复的医务室,以图文形式展示了山石屏村60多年来的变迁、中国麻风治疗和康复的历程,以及部分珍贵历史文献资料。
山石屏村的麻风康复者和家属居住的二层小楼。 王祖敏 摄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刘玉文称,山石屏村麻风历史博物馆以最朴实生动的形式展现了跨越60多年的麻风村历史变迁,是中国麻风防治成效的一个缩影,将成为人们了解麻风历史、科普麻风知识的重要阵地。
从博物馆出来,沿着一条蜿蜒于鲜花丛中的山间小径下坡,就是麻风康复者和家属的居住、休闲区。一栋看起来颇新的两层楼房背靠青山,掩映在苍翠的树木之中。院子里鸟语花香,老人们或在宽敞洁净的门前长廊里听曲、小憩,或围坐在树荫下的石桌前聊天,孩子们在花坛里的追逐、嬉闹。院门口的篮球场上,几个学生模样的男孩秀着球技……
这一幅幅颠覆着外界对麻风村想象的美好画面,延伸成山石屏麻风历史博物馆的现实读本,成为对中国麻风防治成效最具体、最生动的诠释。
记者了解到,从上个世纪80年代采取世卫组织联合化疗方法以来,全世界在麻风治疗上取得飞跃性的成果。通过系列防控,中国的成绩举世瞩目。
山石坪村住宅区门前长廊里小憩的老人。 李桂科 摄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免费查治麻风患者约50万例。按照世卫组织的标准,以人口为基数,麻风新发病人在十万分之一以下时,就达到了“基本消灭”的水平。中国的麻风新发病例早已、且远远低于这个标准,且新发病人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近几年已经连续年均不到1000例。
刘玉文称,山石屏村从一个昔日让人望而生畏的麻风村,建设成如今生态宜居的世外桃源,为全国现存的593个麻风村(院)树立了一个标杆。他也借此呼吁,有更多爱心人士来关注麻风患者这一特殊群体,通过政府投入、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参与,让他们曾经的不幸与艰难,永远封存于历史博物馆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