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地点定了!俄美峰会将在瑞士拉格兰奇别墅举行
- ·下一篇文章:呼和浩特年薪百万公开招聘中学校长
红色家风故事|梅应恺家庭:“木本水源”传家风
新华社南京6月10日电(记者蒋芳)在江苏扬州江都区一条小巷深处,藏着一个梅家小院,主人是76岁的梅应恺。前不久,家中一个老药箱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引发了一场半个多世纪后的重逢。
抗战时期,梅家长子梅继光开办的健康药房(后改名国泰药房),在龙川老街名气不小,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也曾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为新四军购买药品。当时的盘尼西林是紧缺药,梅继光千方百计地筹措药品,藏在化妆品盒或者大茶壶里,多次绕过敌人警戒线,解决了新四军的燃眉之急。1946年夏天,因长子陈久安参加新四军,郎中蒋芷泉(陈久安继父)与高姓通信员同时被捕,蒋芷泉的妻子尤玉佩向梅继光求助。梅继光不顾个人安危出面具保,将二人营救了回来。
时光荏苒,发生在梅家小院的这段红色往事尘封多年。6月9日,蒋芷泉后人陈远鸣、尤善培、石艳等人,分别从南通、扬州赶来,与梅应恺一家重逢。陈远鸣说,爷爷奶奶已经去世多年,父亲陈久安参加江都独立团后,随部队南征北战,成为一名军队文艺工作者,还曾多次立功受奖。“我们一直知道曾经有人救了他们,但不知道恩人是谁。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有报道,提到了他们的名字,于是专门赶过来致谢。”
时光荏苒,200多年历史的梅家小院,记录和传承着梅家的红色基因。打开纸色泛黄的《梅氏宗谱》,几行小字映入眼帘:“孝悌乃立身之本,耕读乃传家之要,勤俭乃资身之策,谦厚乃处世之法,名节乃立身之道,亲贤乃成身之要。”
梅氏家训落笔在纸上,更落在了梅家人的行动中。在梅应恺看来,要点有两个:一为终身学习,二为济世安民。
梅应恺说,除了父亲,叔父梅练更是舍小家为大家,很早就参加革命。他曾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员陈世德创办的世界语学会,抗战爆发后,梅练还被推选为江都县(现江都区)“抗敌后援会”5名委员之一,后来又辗转到重庆秘密从事地下工作。
到了梅应恺这代,他排行老五,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四人都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考上大学,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材,也都是中共党员。大姐梅应雯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奉献一生,大哥梅应宽是地质学者,曾获国家遥感技术一等奖。梅应恺本人曾因上山下乡一度中断学习,在工厂做工时仍坚持学习,最终如愿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成为一名执业律师。在他的影响下,子女都考上了大学,孙子、孙女也都勤奋好学。
退休前,律师梅应恺特别关注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退休后的这些年,他参与撰稿、编辑社区简报,协助兴建社区文化中心,绘制“仙女庙老街地图”等,一直为研究老街历史,传承地方文化东奔西走。
天井小院内竹影婆娑、幽兰吐香,过去这里是梅家几代人最喜欢拍“全家福”的地方。如今,小院已经改造成为当地的“家风记忆馆”。“梅氏家风家训深刻影响了几代人,赓续红色血脉更是重中之重,和平年代也不能忘记家国情怀。”梅应恺说,希望梅家小院能将好家风、好家训向外弘扬,努力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走出梅家小院时,记者才看见中堂上方高悬着一个匾额——“木本水源”。梅应恺解释道,这句话来自梅家族谱,后来就作为家训,刻在匾上、挂在门头,希望时时刻刻提醒自家人不忘初心,传承“书香传家远,忠厚继世长”的梅氏家风。